刚刚看了“东京审判”,对东条英机的一句话,终身难忘!
“如果你和你的同僚被判无罪,你们还准备一起重复过去做过的事吗?你们还会发动更多的侵略和战争?”
“是的”
真的说不出来什么了,尽管我也知道这只是根据史实所拍摄的电影.
下载录音
[+/-] |
我们会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
[+/-] |
自创小小说一篇 |
已经快一点了,还没吃午饭,于是匆匆赶去食堂,随便要了点能填肚子的东西。
正往下填着,抬头一看,呵,原来是XX君,好久不见的人了,虽也不怎么熟。旁边还挽着位在医科大学也能算过得去的女孩子,神情亲昵,不用说,便是新近又换了女友了。
“好久不见啊!最近怎样呢?”
“真的好久没见了,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
“你好”
“你好”
跟陌生人聊天并不是我的强项,于是装作饿了三天的模样,拼命吃饭。吃完就可以站起来走人拉到,走为上策倒是我的强项。
偶尔一抬头,对面俩人倒是自在,虽在食堂,倒还能亲亲我我,你夹一块,我喂一口。更甚的,一边吃饭,还要不停香几口,也不嫌嘴巴油腻得慌,也不怕我这个外人笑话。
感情深吧,或许。
于是加速填充肚子。
“我要喝饮料,你帮我去买点好么?”
于是食堂的长窄桌上,就剩下我和他的新女朋友。
“今天天气还蛮不错的,很适合出来玩啊!”为了缓解一下干得快能自燃的气氛,我还是主动跟她搭了句讪。
“对呀,出来走走好舒服的。对了,同学,我想问一下,他平时还有跟别的女孩子来往吗?”
估计脸上已经溢出了不自然的表情了,尽管觉得自己还是蛮能掩饰的。
看看对方还是笑容满脸,于是神秘笑道:“当然有啊,不过今天才这么近看清楚了。”
“不是,我是说其他别的女孩子。有吗?”
…………
心血来潮,随便写写。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
深夜的共鸣 |
周末回家,独自深夜泡网。突然看到老同学的一段日志:
“一次,着迷于爱情了。那一年,我很幸福。
那一段激情之后,已有数年了。不曾有变,着迷的那段爱情。因此,选择忘却。但是可笑的结果,我没能忘却,但是,那边却完完全全忘却了。至少,那边在努力忘记。新的生活应该已经降临了,我不会选择诅咒,我只能选择祝福,虽然这份祝福可能不被需要。
她没有错,错的只是我,无法忘记。”
人不愧为一种动物,心底的一丝感受都会因为别人言谈而产生共鸣。
曾经拥有爱情,曾经怀抱幸福,曾经携手激情;无奈选择分手,痛苦面临离别,执着却去忘却……
或许是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感情生活。正当女孩子已经沐浴在另一段幸福爱情之中时,男孩子却还在努力忘却,默默送上一份已经不被需要的祝福。
曾经无所谓爱情,曾经也未怀抱幸福,曾经更未携手激情;分手也是无从谈起,最后却也执着地选择忘却。
好像这是另外一个极端。
或许这是一个不会表达感情的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也或许是一个痴心妄想的主人公的结局。
但是如果结局是形同陌路,连普通朋友的关系都维持不了,又要发何感叹呢?
[+/-] |
读书 书 书包 |
马上就要毕业,离当初被妈妈打着骂着去学校都已经过去18年了。真的好快。回味回味陪伴自己学生时代的几件物品。
好像还不识字的时候,父母就不停重复几句话:把书弄得破破的孩子,肯定是个坏孩子,也肯定读不出书。
所以从小到大,我的书都是新新的,特别新,赶上班里的女同学。小学时候是打书皮,后来也懒,也蛮不好意思,也就不再打书皮。不过书好像还是新新的。每次到了期末,看着自己新新的课本,再比比同学们的几乎散了架的书本,总有一种很让人满足的成就感。每个学期,最后一天,背着好多好多的书,走在从学校到家的路上,也总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既留恋,又解脱。爱护书的习惯,后来也慢慢变成上课不做笔记的习惯。好像有点牵强附会,不过最开始不做笔记,确实是为了能让书更新一点。后来当然有了别的原因了。
从小到大,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别说自己的书,哪怕是图书馆借来的书,看到有破的,也要补上了才觉得舒服。不过对于书包,好像没什么感觉,甚至有所厌恶。因为一用书包,就意味着回家要做作业,这是很头痛的事情。
可能小时候比较贪玩,什么作业都要在学校做完,很少带回家。所以妈妈连给我买书包的钱都省了,上学第一天那个书包是别人送的,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初中也不用书包,顶多用个妈妈买菜回来的塑料袋装一下拉倒。家离学校也很近,塑料袋包好,腋下一夹。最让人羡慕的回家方式。
到了高中,学校离家比较远,要骑自行车,作业也越来越多,实在抗不住。记得很清楚,花30块钱在商品交流会(就是那种假冒货集中会)上买了个书包。不过可能也是因为对书包没什么感情,虽然真正意义上有了个书包,除非作业很多,要不宁可在书包架上绑上几本书回家,也不会动用书包大人。高中三年下来,有同学破了好几个书包,我那个从假冒会上买来的书包却崭新如故。呵呵,书包架好像却换了一个。(可见高中对我们的摧残了)
上大学那天,竟然会把自己的书包带了过来。不过颇为意外的是,中学时代都不怎么用的书包,到了大学,却天天挂在身上。装上比砖头还厚还沉的医学书本,天天从在半山腰的宿舍冲到在山脚的教室。要是碰到个有点性子的老师,还要把早点塞到书包里,不敢一边吃一边进教室,当然,仅限于已经迟到、或者快要迟到的时候了。
大学时候的书包倒是显出假冒货的真实面目,三天两头给我坏,却还不是大坏,拿去缝几针就又可以回归。倒也如此过了五年。着实不容易。
算起来,学生时代唯一的这个书包,陪了我8年。8年抗战呵呵。
说起书,说起书包,还得说说自己的两支铅笔。一支是从幼儿园开始用的,另外一支好像是小学时候奖来的,竟然一直用到了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朋友有这么长久的学习用品的。幼儿园那支,现在还记得,是快开学的时候,拉着妈妈去百货公司买的。当时一起买的圆规什么的,却早已烟飞灰灭。也幸亏那支针筒造型的,儿时觉得好玩,也就格外爱惜。
再想想,高考志愿全部报了医学,现在即将成为一名白衣天使,难道也跟自己的这支笔有关?呵呵,好像也不应该,很多小孩都喜欢打针之类的游戏的。
[+/-] |
党的会议奏国歌? |
今天参加学校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纪念会,第一项内容竟然是奏国歌。以前开党会什么的,第一项内容一般都是奏国际歌,突然听见国歌,说真的,当时还真有点不适应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的,不过总归有点怪怪的,党是党,国家是国家。
况且,建党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还没成立阿。
现在时兴政企不分这个名词,不知道这算不算政党部分。呵呵。
说多了。
[+/-] |
这是礼貌还是奴颜? |
您好,您刚才说的话听不清楚,请您再说一遍好吗?
Repeat.
Repeat.
...
今天坐公交车回来时候,忽然听到身边有位女孩子对着手机这么在说话。
因为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礼貌的语言了,以前用诺基亚1100总发生通话问题的时候,也多听到抱怨之语,从来没有谁这么有礼貌地向我表达电话那头听不清楚的。于是不免看了看她。
也发现,边上好几位乘客,也都向她投去了不同的目光。或许是觉得她够礼貌;或许是觉得她太过学生气,没必要不停重复如此儒雅一句话,也没必要把后鼻音ng念得这么清晰。
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反正电车一直在开,或许是过了信号薄弱区,她已经开始认真接听电话。
突然又冒出一句,虽然我是没准备偷听她的电话,不过突然间听到她说了一句话,却没听懂在说什么,还是颇为奇怪。
脑子里冒过的一个念头是:或许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接着,又来了几句,这次有了准备,才听了清楚,原来在说日语。
从我这个几乎不懂得日语的人听来,也知道她讲得很棒。快速流利、不加思索,应该是能够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标志了。
也曾经学过几天日语,知道里面几个表示谦恭的句式,在公交车上听着她的对话,也依稀耳熟。
还不停听到以前常在抗日战争电影中常听到的发音响亮的"嗨!"、"嗨!"。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听着她礼貌的对话(虽然不懂,从语气也能听出来呵呵),总觉得浑身发毛,起鸡皮疙瘩那种。余光逮着个老大爷,尽管边上还有好几个座位,赶快让了给他,也不管他坐不坐了。
耳根清静的好。
写到这里,今天在公交车上的偶遇算是写完了。
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样的“评论”。
礼仪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出言不逊”自然与中华美德背道而驰。
可是刚开始听到她礼貌的“您好,您刚才说的话听不清楚,请您再说一遍好吗?”,就觉得味道怪怪的,虽然那时候还没开始起鸡皮疙瘩。或许是因为说话的语气,或许是因为真的好久好久没听到这么礼貌的语言,或许是因为别的。
等到听她同样的语气开始日语交流,更觉得怪,甚至开始起了鸡皮疙瘩。浑身发毛。
就写到这里吧。
不过好像意犹未尽,只写了一半似的。
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写出来,反正真的从脑海里闪过这么一句话:她们只是不陪中国人而已,而日本人嘛,她们是求之不得。(刚才去查了一下,参阅:谭彪喜.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76-179)
这句话的真伪无从考证,我想应该是假的,我也但愿是假的。
[+/-] |
对淘宝“失算”的一点看法 |
淘宝网的招财进宝活动算是已经正式落下了帷幕,是根据淘宝网注册用户的投票选举而做出的这一决定。
初看到这一消息,很是为马云感叹。辛辛苦苦做出了这么一个“招财进宝”,却没能存在多长时间,在众人的反对声中草草收场。又为马云喝彩,能真真正正从广大淘宝用户出发,投票结果是撤销招财进宝,他便撤销。几乎没做什么强词夺理。
这样的完完全全的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决定,至少我还是第一次听见、第一次亲眼看到。
感叹马云努力的付诸东流;喝彩马云的尊重用户。
在我做出投票之后(我投的也是反对票)看到了一篇文章的分析,文章写得比较好,分析得也颇为透彻。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局外人,看完文章,在投票还在进行的时候,也就知道了招财进宝的这次投票选举的结果,将是反对的占多数。
文章最主要从以下方面说明了招财进宝的命运:
1 淘宝承诺继续免费三年,而现在推出收费服务,不得民心。
2 在淘宝网有很多一个商家注册多个用户的情况,而这些用户几乎不会赞成收费的招财进宝经营方式,所以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商家就可以投出好几个反对票。而用户招财进宝的商家,则多是单一注册用户,只能投一票赞成。(具体原因参见淘宝细则)
3 “招财进宝”推出时间还不是很长,有相当多数用户尚未正式使用,这一部分用户或是不参与,或是基于不作改变的考虑投票反对。却很少会有投票赞成的可能。
于是有点纳闷,既然作为一位淘宝普通用户都能做出这样的推理,难道淘宝高层事先会没想到这样的情况?还要继续推出这样的投票选举活动?在大闹一番之后,在选举活动多数反对招财进宝的呼声中再来结束淘宝苦心经营的招财进宝?
闲暇之余,做了以下三种假设,纯属个人瞎闹:
1 淘宝高层事先确实忽略了一些情况,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发起了招财进宝服务,并且又错误发起了这次投票选举活动。投票活动初衷是希望能得到淘宝用户的支持,正大光明的推出“招财进宝”服务,最终却不料投票结果要求关闭招财进宝活动。令高层举手无措,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哑巴吃黄连,兑现承诺,关闭招财进宝。
如果是这样,那我想,包括马云在内的淘宝高层太过失败,推出一个不受欢迎的服务,再推出一个自己找骂的选举活动,再在反对声中草草收场。连续做出三个错误的决策。比较恐怖的事情,而且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2 淘宝高层最初推出“招财进宝”服务,以为会受用户欢迎。没想在试行期间,却收到了用户极大的反对。高层出于无奈,决定关闭这一服务,却又觉得“脸面上过不去”。于是明知推出选票活动肯定会受到多数的反对,却还推出投票活动。让本来是由高层来关闭这一项活动,变成在表面上由广大用户自己来做决定是否关闭这一服务。挽回不少面子,也一定程度上树立淘宝尊重用户的良好形象。
如果是这样,那我想,淘宝高层还是相当厉害的。虽然最初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能够及时悬崖勒马,并且极为巧妙地把劣势转为优势。把本来可能会对淘宝有所恶劣影响的一件事情,转变为反而对淘宝颇为有利。
3 淘宝高层在推出“招财进宝”以前,就已经知道了他的最终命运。不过淘宝还是推出这样的服务,推出这样的让用户们反对的服务政策。然后就开始默默等待用户们的反对,再在用户们呼声最高的时候,推出这样的投票选举活动,告诉大家:招财进宝的去留,由广大用户自己决定。用户们看到,当然开始积极投票反对,媒体们也会开始关注。投票结束,虽然投票结果高层们早已了然于胸,不过还是摆出一幅现在的无奈的神态,说:鉴于广大用户的对招财进宝的态度,淘宝将关闭这一服务。用户们满意了,像我这样的人也开始为马云抱不平:怎么辛辛苦苦忙了一场,到头还是一场空阿?像我这样的人也开始为马云喝彩:淘宝好啊!真真切切为用户考虑!为他抱不平、为他喝彩的结果,当然是以后更加支持他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这样的猜想,好像有点玄乎。
不过我倒还是很倾向于这样的认识。
我想马云应该有这样的魄力,举行这样的一次游戏,目的只是为了提升淘宝的影响力。
再看看现在的网络市场,淘宝顶头上司,yahoo公司竟然和淘宝的头号竞争对手,易趣,握手言和,并且开始合作;国内人气最旺的qq马化藤,也已经再次发挥了他的copy能力,几乎原封不动拷贝了淘宝整套运作体系,开出了他自己的一拍网。
在这样的情况下,淘宝当然要奋起直追。
在网上最重要的是人气,要人气就要宣传。比如绯闻啦、裸照啦,都是很好的办法。可惜淘宝不适合这一套。
所以来个“招财进宝”闹剧,人气来了,名声还好了。暂时又占了上风。
而且,更妙的是,这一招,马化藤你能力再高,也绝计拷贝不了。一次性的绝招,你再拷贝就不起作用了,反而会起反作用,招人臭骂。
这一招,对你易趣也是致命一击,“你看我淘宝,尊重用户选择尊重用户利益,能够主动停止收费的‘招财进宝’服务,而你易趣,却现在还在向广大用户收取服务费!”
高招!
呵呵,闲暇之余,胡乱之想。应该是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答案了。
就像宋江是不是在摆苦肉计,就像珍珠港事件是不是苦肉计,一样。
所以有时候会对自己的平凡很不满意,虽然也知道平凡并不一定会等于平庸。
但是,平凡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一些本来更接近于事实的事情,比如对中苏关系破裂、比如对文革、比如对六四,都永远不会知道答案;只能知道一些经过别人刻意加工的事情,比如对中苏关系破裂、比如对文革、比如对六四。
如果想知道,我想绝大多数平凡人都是想知道这些答案的,或者是争取活上几百年,或者是去听听别人的透露。所以会有一大批作家、讲演者、评论家,赚饱。因为没有那个平凡人能活得比事实显露更长的时间的。
上次有个朋友说起他听过的一位“大专家”的报告,说中苏关系破裂几乎完完全全是因为毛主席的个人主义在作怪,说主席不能忍受苏联的“领导”。他是特别相信这位专家,因为这位专家跟其他专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做“个人臆测”,而是展示各种各样的内幕细节。就像很多报纸引用“内部人士”言论一样。
当时我是很不以为然,并且很怀疑这位所谓专家的权威性,也做了一些初生牛犊的看法。当然,那位朋友是决计不会对我的任何言论有任何的思考的,因为我只是一个平凡学生。
不过之后竟然看到了中共开放部分机密档案的消息,其中还说是首次公开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机密档案。于是我纳闷,那位到处讲演的“专家”,在档案尚未公开的时候,去哪里弄得这么多细节?如果是从前苏联或者俄罗斯方面得到的这些“机密”,他敢在中共尚未公开之前来公开这些东西?
[+/-] |
人之初 性本善?本恶? |
总是会矛盾。
比如每天早上的起床,总是要在起与不起之间斗争。当然这只是最小的,不过几乎每天每时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矛盾。或大或小,或易或难。
上两天看报纸,说有个男的去嫖娼,才和小姐进了房间,小姐便开始哭诉,说她是被拐骗而来,每天要接客二三十人,痛不欲生。希望这位“嫖客”能够助她云云。本来是去“嫖”的他,却突然良心发现,去报了警,还由此破了一个卖淫集团。
也是个矛盾。
从本来的猥琐的目的,到正义的行为。
有个学者说,人之初,性本善;
又有个唱反调的,说人之初,性本恶;
最后好像还来了个中和的,说人之初,性本无。
怎么就没说人性是一个矛盾呢?既善又恶,既有又无?
不过像上面这位老兄这么鲜明的,可能还算是少数。
才写到这里,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了。也算是失败。
本来就是逛累了,随便写写。
很早就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句比较经典的: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经典归经典,不过好像也没什么更深的意义。
我想人活着也是一个矛盾。
才大一的时候,一次竟然跟朋友闲聊到,如果中了五百万,去干什么。
他说,不念大学了,拿这钱去闯闯业去。
我说,不念大学了,拿这钱回家养老去。
可能这是我们俩绝然不同的两个生活理念了。
当然,就算真中了五百万,我俩谁都不可能弃学;各自实现自己的“目的”,可能性也几无。更当然,中奖更无可能。
不过大学五年以来,好像还真在学习上各自实现了生活理念。
他每每学习极其用攻刻苦,我每每学习投机取巧。
到最后,相互羡慕对方。一个说,你好,过程轻松结果良好;一个说,你好,结果良好过程更好。
本来一直是在沿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在生活着,这也应该说满足了幸福了。可到最后,却还会去羡慕跟自己互补的对方。
因为本来心里就有着矛盾。
这个解释算不错了。
又想到学校那个小饭堂老板娘。
去年寒假是在学校过的,因为要实习。大年三十问那老板娘,什么时候会关门歇业?我们就要开始啃泡面了。不料对方说回家吃完年夜饭就回来。于是开心。吃饭是有着落了。
后来稍稍注意了点,那老板娘天还没亮就要过来开始做早餐,然后一直到差不多我们十点熄灯才关门。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劳动。不管是周末、不管是国修、还是另外什么学校其他食堂要关门的特殊日子,那个小饭堂总是开着门。
老板娘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不过老板娘这样活着是为了什么。
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理由,为了她的孩子。
可能她孩子现在也在国内某个大学。等着毕业、等着就业,等着结婚生子。不知道他孩子以后会不会重复这样的生活。就算不会,其实也差不多。有多少人辛辛苦苦工作不是为了自己孩子?
可能老板娘也是在矛盾,一方面是抚养孩子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要好好生活多多休息的强烈愿望。最终压力战胜了愿望。
不过慢慢慢慢,我想,矛盾会慢慢消失。这样的生活,会变成一种习惯。人也慢慢变得麻木。不知道休息,不懂得休息,就上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直到动力消尽。
又突然想到中学时候老师说的牧羊娃的故事。是地球人应该都知道。
当初我也笑了那个孩子,这么渺小的生活目标,真是太可悲了。看那个孩子,就好像是井底之蛙,头顶之上,就那么小小一块空间。为了那么小小一块空间,却也要不停的为之奋斗,以致终身。
慢慢长大,却发现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处在更大一个井底之中。究其质,却也是井底之蛙。却也是为了头顶之上那么稍稍大了一点点的空间,不停的为之奋斗,以致终身。
学校解剖楼边上有个卖水果的,每天乐呵呵开张、乐呵呵收摊。
一次路过,有个同学突发感叹:要是让我这么过一辈子,真的很不乐意。
我爱抬杠,当即跟上:要我这么过一辈子,也觉得会很失败。不过他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开心、很满足,那就够了。我们和他的立足点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我觉得现在绝大多数人过得就是这样的日子,被“赚钱”弄得晕头转向。
的确,赚钱很有诱惑力。以致很多人会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上次跟老师去的刑场,两个死刑犯竟然只是抢劫了十几块钱,并且才二十多岁;以致很多的像我们这样的通常被称之为“老百姓”的人,会不辞艰辛、放弃休假,终日忙忙碌碌;以致很多已经富得流油的家伙,还会不停的赚、赚,却不知道赚这么多钱能用来做什么,或者能不能抽出这么多时间去花这些钱。
人生苦短。
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有点显着老成。不过我很认同这样的说法。
生是要活的,钱是要赚的,贡献能做也是要做的。不过不能让这些逼得我们活得没有了自己。
更不能让这些逼得我们变得麻木,变得失去了对这些东西和另外一些东西之间的一种矛盾。会很惨。
不过真能做到么?
以上是昨天逛完滨海路回来之后写的。徒步四个多小时,累得够呛,也晒得够呛。回来也没什么事,图书馆借了本书,却发现又是个绣花枕头。于是写写东西,简直是乱七八糟。
本来想今天来改改,不过好像已经乱倒了无法修改的程度。拉倒,就这样了。呵呵。
[+/-] |
大学生的免费劳动力 |
翻翻电脑的陈年旧帐,塞得满满的80g空间,里面东西还真不少。
翻出了么篇很久以前写的文章,察看了一下文件属性,已经是03年的了。一并放在博客之上。省得哪天中了病毒或者以后再也看不见。
一年前的一篇报道:
据《东方早报》报道,工作强度和性质相同但在报酬上却遭受区别对待,日前近200名大学生在2003年上海国际卡通嘉年华园区内不肯离去,并就此事质问组织承办方。事后,承办方立马奔赴现场说服学生,并很快提出解决方案:从10月6日开始,每天拿20元工资的学生志愿者如果不想做下去,工资可以补到50元,还可以获得一张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颁发的志愿者证书。然而,该方案一出,没有学生愿当“志愿者”:“我们就是来赚钱的。”
从报道中看,承办方对学生的表现很失望。一名负责人的说:“当初我们招大学生进来,主要是想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没想到竟会闹成这样。”由此可见,承办方之所以失望,并不是大学生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而在于他们不像事先所想的那样听话,居然提出与非志愿者相同的待遇。
据了解,这次活动所招聘的临时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即志愿者和非志愿者。志愿者主要是面向大学生招聘,他们的待遇低于通过中介公司招聘的非志愿者(50元或80元)。在承办方看来,大学生就是廉价劳动力,只要提供了“志愿者”的光荣头衔和社会锻炼的机会,就可以花相对较低的成本招募更多学生参加。然而事实并非如他们所想象,这些大学生发现事实真相后,立刻提出质疑。
事实上,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在搞活动时都热衷于招聘在校学生做临工,他们认为大学生一般只注重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很少计较报酬,可以节约支出。上面提到的那名负责人的话颇具代表性,在许多单位看来,学生应学会奉献,怎么能计较报酬呢?的确,能有一个实习场所,学生们的确十分高兴,但他们在得到锻炼机会的同时,也为所在单位作出了贡献。既然付出了辛勤劳动、完成了指定任务,得到相应的回报无可厚非。
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这200多名大学生不是选择沉默,而是向承办方讨回公道。笔者在为这些同龄人喝采的同时,也希望一些人能够摒弃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的错误态度。
大洋网报道上海国际卡通年嘉年华园区内近200名大学生与会展主办方因志愿者劳动报酬问题的交涉,着实反映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理念上所发生的变化。
记得第一次到北京站时,曾满怀热情地助一老妇拎包,却得到一个白眼一句冰冷的“不用”。当时甚有不解,过后才发现这附近充斥着收费的助人“雷锋”。那老妇自是把我也当成那些有偿助人为乐的青年了,给一个白眼一句冰冷的回答倒也觉得不足为怪。
网上闲游之时曾发现过一个评论雷锋同志的小站,其上,不乏有网友直呼雷锋同志“精神有问题”。当时颇有微词,不过细想想朱赤墨黑之理,觉之也无可厚非。然若某人从小就未接受过一个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良好道德教育,又岂能对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能有所了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乎?身边的环境如此重要,无怪乎孟母三迁!
上海嘉年华园区一事,不敢断下谁是谁非之论。孰是孰非,谁能道明?引用佛家一语:“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倒似乎轻松避开一切问题。
恰好,首届国际新药发明科技年会不久前于大连举办,承办方百奥科技公司也有招募“义工”之举。得老乡之荐,本人也能被其“择优录取”。曾前往公司了解过一二,大致是为其发放传单,招揽参会学生(票价不菲),布置会场等工作,工作结束以后,会得到一封所谓的由公司老总签名的感谢信。自己没感什么兴趣,故婉言谢绝老乡的盛情。
虽然我是没有参加他们的义工行列,不过百奥公司自然能招满他们所需数量的义工,事实也正如此。据我了解,我校研究生报名不少(本人是医科大学),或许因为可以借此机会与医药界做一更近的交流;外语学院也有不少,或许因为可以借此机会与外宾们交流。而百奥公司并不在意学生朋友们的真正意图,他们所需要的,说白点,仅仅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
这么说来,“志愿者”或“义工”招聘与就聘之间,本就是一场交易。“志愿者”能从中得益,公司也能从中得益,那就“成交”、“合作”呗!但在自愿情况下,双方达成“合作”,而在“合作”过程之中,又有一方突然提出不干,提出要得到额外的劳动报酬,似乎有一点“不守诚信”。如果哪一位学生认为公司所提供的“锻炼”并不适合自己,又无报酬可拿,那大可不干。何必一开始应允而后反悔,将公司置于两难境地?承办方失望,也有其原因。
看来,参与“志愿者”“义工”行列的人,更近于北京站附近收费助人之人。只不过那些人靠体力赚点钱糊口,大学生朋友们靠体力锻炼自己能力。二者其实都有自己所认可的报酬啊!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譬如车站附近那些替人拎包之人,起初讲好价是2元,拎一半,突觉报酬太少,要加至4元。“受助”之人自然不同意了!怎么可以出尔反尔呢!于是,“受助”之人匆匆付之2元,不再受其“相助”;而参加义工行列的大学生朋友们,起初讲好是只求锻炼不计报酬,干一半,突觉被人利用了,要追加劳工报酬。公司也不同意了。怎么可以出尔反尔呢!不过公司却并没有那位受助人的幸运了。突有近200人提出罢工,那损失将会是巨大的,没办法,“条件”只能先答应,事后再表示“失望”。这近200名学生颇有“趁火打劫”之嫌。
收费助人并不能算是学习雷锋。而那一帮“志愿者”,我看称其“自愿者”更为合适。在其所有行为过程之中,并未让人感受其志愿之处,“自愿”供公司免费使用倒是真的,不过,是他们事先觉得有锻炼的机会,值得自愿才会“自愿”的,可没人无缘无故自愿。这一大帮所谓“志愿者”,不过以另一种方式拿着他们的报酬而已。当然,反悔事件是在话外之列了!
说回来,有良好的受熏陶环境才能让我们整个民族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朱赤墨黑之理想来无人不晓,而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就要靠每一个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不懈努力。
至于“志愿者”、“义工”们,只能认为他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或者称之为收费助人,与我们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怕没有什么益处。一不小心,还来个“反悔事件”,让人们知道绵羊也不会永远沉默。好吓人!相反,大连公交车上让座的人们,虽没有什么“志愿让座者”的头衔,到很能反应大连市的整体道德水平。
说到了绵羊,忍不住想再说几句,千古以来,人们多以为绵羊是多么温顺、任人宰割,颇有怜香惜玉之情。可又有几何人想过,温柔的绵羊,是中国几千万公顷沙化土壤的罪魁祸首?对于“志愿者”们,我的个人意见是:不要因为其无任何直接经济报酬或者说因为其弱势地位而一味包庇袒护。怜香惜玉不得!此种“出尔反尔”,“不守诚信”之举,实应为社会所唾弃!
[+/-] |
同性之爱便不能长久? |
同性之爱会长久么?这是今天在学校的八荣八耻宣传板上看到的标语。顺便拍了张照片下来,如下。
我对同性恋没有什么了解,也没为他们做过什么争取社会认同的工作,尽管很佩服那些为此在工作者的战士。据我所知,这样的战士,现在越来越多,也包括我国的人大代表,正在争取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要在新的婚姻法中加入对同性恋的认可。
不过今天却在学校宣传板上看到这样的宣传语。不知道又是哪个领导的主意。
本来是想去问问学校相关的部门的。
不过最终还是退却了,世俗的眼光还是恐怖的。现在也没有女朋友,到时候撤去了这块宣传板,却让我背上gay的称号,也是极尽不喜欢的。所以只是在博客上写篇这样的帖子,尽管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却也算在“懦弱”外表、不敢公开抗议的外表下的一点抗争吧!
高中时候有个略微变态的老师,抹香水、掖手帕、扭屁股,还有其它一些让我们讨厌的举止。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便认为同性恋患者们就是这样的。多多少少,也认为那位老师,是位不折不扣的gay。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随着对西方社会的一些了解,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慢慢开始觉得,同性恋并不能称为是一种病态。
也就慢慢的对他们的称呼由同性恋患者变成同性恋者。少去一个“患”字,可能是自己对这块人群认识的一个转折点。
以前听万峰节目,有句很好的名言:爱欲就像是一堆木柴,谁都可以去点燃,同性或者异性。
对万峰的很多观点,我都很欣赏,对这句名言,更是佩服之至。
用这样的一句看似很简单的道理,把很多人对同性恋者们的鄙视,化为乌有。
异性恋们是用异性来填充自己的爱欲,而同性恋者们只是用同性来填充而已。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现在我们对特殊人群的关爱还是太少。爱滋病人、乙肝患者、同性恋者,我倒是觉得,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更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更能体现我们的和谐社会。
实习时候收治过一个爱滋患者,忘了是什么病而入院,也忘了有没有进行了手术,不过老师对他的态度,很让我钦佩!我们对这样的患者,更不能有任何特殊。就像普通人一样的对待,我想是对他们的最大的关爱。当然,后来那位患者出于感激,送了一大堆虾耙子过来,我老师愣是不敢要,后来收了也没敢吃。尽数倒去。不过至少没让那位患者知道我们如此的反应。
老师这样的态度,是对病“人”的尊重,更是对特殊人群的尊重。很让我佩服,也值得很让我学习。
随着宣传的逐渐普及,我们对艾滋患者、对乙肝患者,慢慢的更为宽容,更为理解,也更为关爱。
也希望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对同性恋者也能更为宽容、更为理解、更为关爱。
上面这样的宣传,这样的标语,希望能及早从我们国家消失。
如果能让我表决对新婚姻法中是否增加同性恋婚姻的态度,我赞成。
文末,也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以后能更少的利用同性恋来增加自己的“关注度”。
有些报道,我想不是对同性恋的关注,而是深入骨髓的刺痛!
[+/-] |
怎么开始的学生生涯? |
看了上次写的没发表的关于学习的一篇文章,突然来了记忆,再写写自己上学的事。
可能是妈妈比较耐心,也是自己名字极尽简单,据说在我刚刚会比较清楚地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就会歪歪扭扭写自己名字,(当然,前提条件:我开口说话比同龄的晚好多好多,巨笨,开口之前,邻居们直称呼小哑巴)。在妈妈的有空没空的辅导之下,斗大的字也会认几个。所以妈妈就一直认为我会乖乖去学校,也一直认为在学校将是个乖学生。
不过上学的第一天恐怕是让她有了翻天覆地的认识变化。
说来也巧,幼儿园第一天上学爸爸不在老家;大学第一天上学爸爸也还是不在。不过上幼儿园时候苦的是妈妈,上大学时候,因为高考失败,自己也苦不少。妈妈更是为我而担心。一个从没出过门的儿子,独自坐上前往两千公里以外的陌生城市,还带着高考的失落情绪,做母亲的当然心疼了。想当时隔窗挥别,却故作笑容,印象深刻。
我家离学校估计只有100米的路,第一天上学那天应该也是照常的8点左右出门。不过那天那段路,一直到了午饭的时候才走完。
据妈妈说,出了家门还没几分钟我就突然开始闹上,死活就是不肯去学校。模模糊糊还有点印象,连哄带骗,连拖带抱,连打带骂,好像所有对付小孩子的招式全部用了上去。
不过妈妈还是没能把我从家门口弄到学校。
妈妈说她最后是在大马路上哭了起来,也不骂我也不打我。妈妈一哭,我还就乖乖的跟着妈妈去了学校。呵呵。
不过到了学校,也没老实着,我能记得住的,把当时的副校长和学前班老师又踢又骂又抓。忘了最后是怎么乖乖的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的,估计是没少费功夫。
因为第一天上学又打又闹“与众不同”,学前班老师对我印象特别深刻。从学前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前几年回家还碰到她,老师居然还记得我第一天上学的情景,还是要笑呵呵的提几句。似乎在我们师生俩之间,这段往事已经成了特别的事件,也是每次见面都要提的“钦定菜”呵呵。
不过虽然第一天上学极其吵闹,老师也为此而担心以后的管理难题。不过当天晚上放学回家就乐呵呵了,这点还能记得住。妈妈还在担心第二天怎么拖我去学校,是不是要等老爸回来再让我开始上学。却碰到了我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估计是没少乐着。后来在学习上的一路顺风,也算是对第一天上学吵闹让妈妈累着的一点补偿了。当然,高考不计。
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生涯,一学就是十八年。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了。现在,滚蛋在即。学校可不会留恋我们什么,到时候会有一张通知:几号之前,必须离校!!
古人寒窗十年,我们寒窗十八年。
考上研究生的兄弟们,还要寒窗三年,总共二十一年。
万一不幸,读出了味道,还要考博,又是两年。二十三年。
而我,虽然现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是不复习考研,其间虽然奇迹般的有了点曲折,终究是告别了学生生涯,要开始工作。将来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耐继续拒绝考研?妥协的可能性很大。
除非将来的我,确实发现了考研的好处,真正正正的好处,而不是现在的,研究生工作好、研究生名声好、研究生待遇好。这样就不算妥协,是真心实意的要考研。不过我看这样的可能性比较小,妥协的可能性很大。实习以来已经好几位老老师建议过我去国外学习,不过真的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是谦虚,真的怀疑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也一直没做过这方面的努力。
前年读文章读到的哈佛高材生,蓝斐,从小到高考以前,点点滴滴,居然和我如此之相似。当然,此后便是一个分叉口。大学毕业更是一个分岔口。之后蓝斐出国深造,更是巨大之分岔口。不提也罢,自惭形秽。
倔强地开始了学生生涯,倔强地结束学生生涯。才发现的一个巧合,倒真的很有趣。
[+/-] |
小观拒绝别人的方法 |
或许本人悟性不高,要拒绝别人,一般都是直言。不过长这么大,倒真的碰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拒绝别人的方法,略作总结如下。
1.不着边际型。
这种拒绝别人的方法,就是在你找他帮忙的时候,跟你瞎扯,扯天、扯地、扯神、扯鬼,就是不扯正事。等你失去了耐性,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或者装傻,你要他帮忙,他就是装听不懂,在没听懂的掩饰下跟你瞎扯。想跟他做进一步的解释然他听懂,难于上青天。
用培根分人的方法,这样的人属于小人,君子门是要避而远之的。
也不能得罪他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人还有个特点,来找你帮忙的时候,就算你拒绝了他,还是会装疯卖傻,就当没听懂,也看不出来你的难处,死缠烂打,不达不目的死不罢休。
2.困难重重型。
本来只是举手之劳,若要找他帮忙,却变得比登天还难。弄得你都不好意思让他帮忙,最后便不了了之。这个办法其实颇绝,听得他诉苦,这么难那么难,有几个人还好意思让他帮忙呢!
3.好大喜功型。
忙是给你帮了,回来却向你邀功,也是这个难那个难,弄得你极为不好意思。
事情有多难,谁心里不明白。帮完忙,告诉他没出大力事情就完成了,难道对方就会忘恩负义不成?
呵呵,所以这样的人,目的不是在让你感谢他这次的帮忙,而是告诉你,下次别来找我了。这么麻烦我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啊?
4.推三阻四型。
比较初级的办法,平时也能碰到不少。你一找他,他就忙,就有事,这个事那个事,推来推去。或者假惺惺的告诉你,这个事让谁谁谁去弄更好。
这样的人,行政部门最多。
这次回校,想去学校附属医院眼科实习,却不想被人家从主任踢到副主任,又踢到医院科教科,在踢到学校科教科,到了科教科,干脆,踢回了科室。绕了个大圈,每个部门都有难处,都建议另外一个部门比较好办。
倒好,既不答应也不拒绝——最好的拒绝。
5.后会无期型。
招他帮忙,好,小事一桩,包在我身上。
弄得你这心头舒畅阿。
不过想等他回信,就难了。就有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既不来告诉你事办完了,也不来告诉你事办不了。
等你等得头发白了,实在憋不住去找他,对方一拍脑门:哎呀!我给忘了!
6.闭门不见型。
知道你要找他帮忙了,躲起来不见客。让你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最绝的,直到你要找他,自爆手机,也不往里存钱,短信收不到,电话接不着,恁你有天大本事,就是拿他没辙。看你事情过去了,也就开始往手机里存钱,还发条短信:上几天手机停机,有没有联系过我?让你哭笑不得就是这样。
不过这样的人相对上面几种,已经相当够意思了。帮不了你,又不好意思拒绝,或者是在有诸多不能开口的难处,便只能躲了起来。
让我印象最深的,张翠山,武当山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死还不行么!
7.开门见山型。
这是本人的决绝方式,不幸直接告诉他,帮不了,另请高明好了。
不过这一型其实也分几个小类。
第一种是陌生人,你要找他帮忙,谁也不认识谁,谁跟谁也没有感情因素,不能帮便拉到,“不行”。
第二种就是性子比较直的,帮不了就会直说,也不会什么逶迤推诿的手法。
第三种就是至交好友之间的,能帮,上刀山下油锅都会倾力相助;不能帮,便说得清清楚楚,不留丝毫余地。
一时兴起,总结了这么几种。也算瞎扯一番。
[+/-] |
患者告医生的意识有多严重? |
这是我碰到过的一个真事,让我感叹患者告医生的意识原来有这么严重。
出于患者隐私,不详细写出来了,只说整个事情的大概。
是在骨科实习的时候。
一次要去取病人的x线片做病情讨论,当时是患者家属交的片子给我。
家属一边把片子交给我,一边不停交待嘱咐:千万不要把片子弄丢了,我们要去打官司。我们孩子被那个医生治坏了。
所以我让家属自己把片子数一下,这样就有数了。
没想到,家属说:我不会数数,我相信你,你帮我看好就行了。片子不能少的,我们要去打官司的。
当时一下子我就有感叹了。难道现在的医患关系,就到了这样的地步?
病情是一种极度恶性的肿瘤,在乡下诊所医生诊断不出来情有可原。
可是,那位医生因为自己的技术能力没有达到我实习的那家三甲教学医院的水平,没能“治好”患者的疾病,可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那位医生,都会“不得安宁”了。甚至,人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那位医生有这么高的水平,还会在乡下诊所呆着么?
再退一步,就算有这样的水平,对这种疾病,也是无能为力。别说治愈,就连延缓疾病进展都几无可能。
如果有能力,可以做到的就是,早几天像主任一样告诉家属,你的病治不了。
自己亲人得了病患,不光光家属心痛,连医生也是会觉得很伤心。
就是刚才的事情,患者一来到医院,值班医生直接请主任亲自过来问诊;当天所有医药费检查费和床位费主任全部对其免收。这些,只是所在科室的所有老师,对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得了这样的恶性疾病一点安慰。费用医院当然不会买单,要科室医护人员自己出。
当然,患者家属尽管对我们态度十分好,不过对乡下诊所那位医生,恐怕绝不会如此了。
不过这件事情,也不能怪患者家属,本来就没有文化,连数数尚且不会,又怎能知道所的疾病的严重程度?
也不能怪乡下的医生,我倒觉得那医生已经很有水平了,收治才十数天,就要求家属将病人上转至这里。
能怪谁呢?
或许应该怪现在的整个社会风气。
现在盛行的就是:只要送到医院,你就要给我治好;要是没治好就是你医生失职,我就告你。
甚至,初衷就是,看完病就告大夫,把医药费告回来。
[+/-] |
药品回扣 和 代孕少女 |
大概是一年以前了,看到南方周末上一篇关于药品回扣的文章。因为向来喜欢南方周末,所以文章印象很深。记者是根据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写下了那片洋洋万字的报道。其中有一个所谓的事实,很让我吃惊,说那位业内人士自己代理的某某药,出厂价还不到两块钱,而当他去医院看病取药时,从药窗出售价竟然是一百七十多!
真的很让人震惊!一盒药,从不到两块钱居然飙升到一百七十多!
上几个礼拜看到南方周末上又刊出了一篇文章,记者还是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绘制了一幅药品“层层盘剥”的示意图。示意图我大致看了一下,又是让人大为震惊!医院简直太可恶了!
昨天看南方周末,看到个颇搞笑的新闻。说是上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采访的那位“代孕少女”,那位“以帮助别人圆天伦之梦”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的大学生少女,原来是位代孕猎头。更搞笑的是,所谓的大学毕业,也只是那位“猎头”“口述”给“中央电视台”,经过查证,杳无此事。再经调查,那位猎头只是想借此宣传自己,现在,她的“生意”火爆、车水马龙。中央电视台帮她做了大广告。
代孕在中国是被法律作禁止的。可是重要电视台竟然还会去采访并报道这样的人物。人家猎头告诉你记者,“我是大学生,我是少女,我只是想帮助生不了孩子的家庭圆上生孩子的梦,我很无私,我很伟大”,记者就相信了。
不光光记者相信了,连中央电视台上层领导也相信了。还作为正面报道播出,作为“三八妇女节”的代表人物播出了。
真是太搞笑、太可恶了。
不过,这药品回扣跟这代孕少女,好像也多少有点联系吧?只是这代孕少女情况简单,现在已经水落石出;药品回扣涉及方方面面,现在却还只是扯出了一点点头绪。
我不清楚医院药物管理的细节,因为我可不是“业内人士”,只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在医院实习了一年的医学生。
不过我很纳闷,医院卖的一百七十多的药品,原来进价只有几块钱。
也很纳闷,据我实习所见,上百的药物,不管是印刷还是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盒,制作都是相当精良!加上其他研发、药物试验的巨大成本,真不知道药厂是怎么样把这一切压缩到“出厂价不到两块钱”。
再看看几块钱的药品,不管是印刷还是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盒,一般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个便宜药!真不知道这些连包装都很差的药物,“出厂价”才所少钱?以至于把出厂价两块钱不到的药物卖到一百七十多的医院,只是把它卖几块钱?
那位“代孕少女”,我想作为社会经验极为丰富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从对方的言谈举止,应该多少能看出来一点端倪,不至于对方说什么就信什么吧?
那个“业内人士”说的药品回扣,我想同样作为社会经验极为丰富的南方周末记者,也应该多少能看出一点端倪的。我看了这样的报道之后都会有一点疑惑,更何况是他。
可是两位记者,都深信被采访对象的所有,并与公开报道。当然,收视率上来了,销售量上来了。
可是,最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媒体,跟其他小台小报一样的单纯追求“招引眼球”,不顾一点点的社会影响,好像就有点缺德了。
报道社会反面情况是社会舆论的职责,可是如果为了“招引眼球”,或者其他目的,把黑的报得更黑,把白的报得更白。总不是一个正常舆论监督的正当职责。
让我印象最深的,前几年的国产啤酒甲醇含量超标事件,举国上下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也有作为“资深业内人士”的透露。可是结果的,原来正常啤酒甲醇事件的始作俑者,只是一些见不得人的目的,并且被一些热衷于炒作的记者所知道。
上几天的说的要炸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大辩论,恐怕不会是什么实事。不知道又是记者们从哪里捕风捉影来的。
[+/-] |
98年的长江洪水并不是百年一遇 |
这是昨天看环球时报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一句话。
很简单的一句话,记者写这句话也只是在说明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对未来的长江流域洪灾会有巨大的防御作用的时候“不经意”间提及。
不过看到这句话还是有点意外,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宣传,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场洪灾,是百年不遇的。也有说百年“一”遇的。
以前看中央台新闻报道时候,只是觉得有点奇怪,站成人龙的士兵们用水盆舀水,很怀疑这样的抗洪救灾,效果到底能有多少。别的倒还真的从来没去怀疑过,“权威部门”说洪灾是百年不遇,那当然就是百年不遇了。
一直到上大学以后,接触的范围能更多一点,道听途说了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居然说那场洪灾,根本就没有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
昨天居然也在环球时报上看到这样的字眼,呵呵,很有意思。
真希望在我们身边“领袖”们的影响力,能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干脆,把环球时报原文也放在博客上,以后也好再看看:
……。如1998年的大洪水,尽管没有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但仍造成了很大损失。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后,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可以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 |
爱因斯坦 |
下面这篇比较详尽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介绍,摘自维基百科。可惜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还是不能直接访问维基的,不免可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
生平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迁至意大利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奇迹年
爱因斯坦在一九○五年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探讨〉、〈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1905年11月,德国《物理学报》刊出〈物体的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 。
成名
爱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的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和瓦尔特·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和保耳·埃伦菲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入公开和地下的反战活动。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在《论辐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的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7年爱因斯坦曾经探访住在美国加洲的差利卓别灵。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寻找大统一理论的工作,不过这项工作没有获得成功,现在大统一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为纪念他,第99号元素被命名为“锿”。
另外,“爱因斯坦”一词还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注册商标。
个性和思想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
宗教观点
尽管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但他并不信奉犹太教,他只是赞叹宇宙和自然的美丽。1954年3月24日,在给一位工人的回信中,他说道:“你所读到的关于我信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无限的敬仰。”
他还说(见《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y)》13期,1931年):“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存在的知识,以及我们对那些我们的意识可以接受的最深奥的推理和最美丽事物的感觉构成了我们对宗教的虔诚。在这个意义上,但仅仅在此意义上,我深信宗教。”
在回答美国纽约犹太人大会(International Synagogue)的Rabbi Herbert Goldstein时,他说道:“我相信斯宾诺莎的神,一个通过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体现自己的神,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神。”当受到Martin Buber关于宗教信仰攻击之后,他声明:“我们物理学家所努力的仅仅是跟随他画他的线。”作为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总结,他曾说道:“有一个无限的高级智慧通过我们脆弱无力的思维可以感受的细节来显示他自己,对此谦卑的赞美构成了我的宗教信仰。”
爱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赏佛教,他曾说道:“佛教具有未来世界宗教可能期待的特点:它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避免了教条和神学,它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植根于对自然和精神世界所有事物的经验,以此为宗教信仰的灵感。”
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
爱因斯坦1934年成为唯物主义者出版协会(Rationalist Press Association)名誉会员。
政治观点
爱因斯坦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对于诸如社会主义、麦卡锡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看法存在争议(参见爱因斯坦和社会主义,他还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建立者之一。
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档案中记录他曾被拒绝以难民条款(Alien Exclusion Act)移民美国,其中一条理由是爱因斯坦信奉、主张并宣扬无政府主义,从而使政府名存实亡。他还被指责为“1937年-1954年34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不过这些档案是其他部门提交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而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文件。
爱因斯坦反对残暴的政府,同时也因为自己是犹太人,他反对纳粹政府并在纳粹政府掌权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他开始支持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希特勒抢先研制成功,为此他还在1939年8月2日上书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这封信很可能是别人执笔),建议开始研制核武器。罗斯福接受了建议,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研究铀作为武器的可行性,几年之后这个小组被曼哈顿计划取代。战后,爱因斯坦却开始为消除核武器建立和平政府游说,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
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支持将犹太人定居点选择在犹太教的古地,并热衷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莱大学。1930年爱因斯坦在希伯莱大学发表名为《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爱因斯坦教授的讲座》的文章。爱因斯坦也将自己的论文都传给了希伯莱大学。但是他反对民族主义,同时也怀疑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可能幻想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的居住在同一个地方。1952年,晚年的爱因斯坦曾被邀请作新成立的以色列的第二任总统,但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缺少必要的人事能力。
爱因斯坦还联同阿尔贝·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和伯特兰·罗素为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斗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召开。他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伯特兰·罗素:
感谢你4月5日的来信,我很高兴在你这个出色的声明上签字,我还同意你的签名者候选名单。
致敬,阿·爱因斯坦
几个和爱因斯坦有关的网站
Albert Einstein Archives 所有关于爱因斯坦的在线文档的列表
Einstein Archives Online 加州理工学院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合作的网站,载有爱因斯坦的作品
http://www.aip.org/history/einstein/ 介绍爱因斯坦的一个英文站点,站点首页提供整个站点的PDF版本(3.5MB)
[+/-] |
体育精神 是不是变味了? |
高中时候就有这想法,远古时候的体育精神,在现如今,已经完完全全变了味。在更多的时候,体育代表商机、代表荣誉、代表地位……
可惜从来没人认同我的看法。
今天是校运动会的日子。当然是学弟学妹门的事了,跟我们这些快要滚蛋的老大哥们,已经搭不上边了。
不过老天很是不给面子,早上还没起床,就听见下雨的声音。可见雨下得也不算小。
捧了一大堆书去图书馆,还要把修改好的软件传到网上去,为了这个打包,着实让我闹心。却意外见到操场上人山人海!
原来学校领导决定冒雨召开运动会!
用手机拍的两张图片。不是很清楚。
如果说国家级的,省级的运动会更难以摆脱世俗的纠缠,装扮得商业味、荣誉味十足,那么学校的运动会,作为学生们相互竞技,相互交流的运动会,恐怕没太大必要如此浓妆。
可是会有领导决定冒雨召开运动会。
当然,如果运动会延期,已经付了钱的赞助商们会有意见,需要重排课表教务处会有意见,正等着会后放假老师们更会有意见。不过看着第一张照片里面打着雨伞参加跑步比赛的选手们,不知做何感想?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被马克思批得体无完肤,终不断加强各自的宏观调控能力,而我们作为老牌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位吹捧市场的强大作用。当然我相信这并不是中央的初衷,更不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最初目标。
只是,现在看着市场化的教育体制、市场化的医疗市场、市场化的国企改革,更有甚者,市场化的文体活动,多多少少,让人有点觉得忍俊不禁。
呵呵,什么都可以市场化。
不是领导们没去仔细想,只是思维惯性、机制惯性。既然市场化已经取得了改革开放如此成就,市场化当然是万能的。若是我来组织市场化,万一出错,责任可不小。
个人意见。
其中,当然不乏无才之将、无勇之士,拾人牙慧,追随大流大搞市场化之风。
有点离题了,最开始只是想写写现在的体育活动,带有太多的money色彩,真正的体育活动,却只在边远山村可见。没想到一跑跑这么远。要是让语文老师来批阅,恐怕又要找我谈话,了解情况了。呵呵,万幸,只是在博客上。
好消息:学生们终于火了,纷纷离开运动场地,不知道是那几位勇士带的头。可喜可贺。(冒雨开运动会大概持续了一二个小时)
记得2001级大外日语系的新生是被安排到大外分校上课,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我去过一回,深有感受。后来那些学生,由学生会带头,集体罢课。学falun功在操场上静坐,学校不答应让学们迁回,学生们就常坐不起。
结果当然是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
不过好像我们学校学生联合罢餐抵制学校食堂大搞垄断提高菜价时,学生会却充当了抓头头的爪牙角色。
结果也当然是以学生的失败而告终。
现在学校所有食堂仍然是由一个超级“老板”承包,菜价!·¥·#%
不时看见几个以前混得很熟的老板,当然,现在是在给超级“老板”卖饭卖菜了。
看来民主萌芽已经产生了,哈哈!!!!
[+/-] |
流连大连 |
自打买了电脑以来,很少再来包宿。今天因为那个软件打包实在弄不好了,学校机房网速又跟蜗牛一般,就又只能来包宿了。
顺道,也放几张大连的照片上来。
在大连生活了5年,离别在即,还真是舍不得。不管舆论怎么说大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过5年下来给我的感觉确实很好。
放些图片,也跟朋友们一起分享。
很多照片是以前拍的。摄影水平不高,还请见谅了。
大连最有名的,便是海。没见过别的地方的海,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大连的海,蓝中带绿,绿中带蓝(绝对不是水华噢)。美不胜收。要是天气非常好,晴空万里的那种,站在寝室,放眼望去大海,无边无际的蓝茫茫一片,蓝中带黑,绝美无比。
这张照片拍的是星海浴场的一角。踩在细软的海砂,把身体泡在泛蓝的海水之中,呵呵,岂是一个爽字了得?
这是星海广场边上的奥利安娜号游艇,虽然这艘游艇我不喜欢,犹如伏枥之骥,悲惨胜于壮观。不过在高处看这景色,海天一色,几座小山隐隐现于海雾之中。从星海广场伸出一角,直达奥利安娜。景色还是相当美的。这是从山上拍下来的,去过好几回,不为别的,就是图它景色好!
这是早上出去拍得一张照片。这么看好像平凡无奇。不过那天早上气温是零下15度。那天不知怎么了,我一反常态起床特别早,一看这么冷,刚想再去睡觉,突然望见海上白茫茫一片,于是惊呼:大海结冰了?匆忙带好相机穿好外套赶去海边。到了海边才知道原来只是大海冒的热气。因为气温突降,海水温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那天也冻得要死,往回赶的时候手指都动不了,拿着相机就是没法往包里放。呵呵。相机也是冻得够呛,刚充的电池,过去才拍了三张照片就寿终正寝。
大连还有个我很喜欢的,不管是民宅还是公寓楼还是公司楼群,几乎每个建筑都有它自己的个性,有一次还拿了相机特地出去拍大连房子的照片,拍了好多好多。比起其它城市几乎千篇一律的建筑造型,大连建筑很有特色。这照片是大连贝壳博物馆,我觉得是所有建筑中最有个性的一个。据说这“城堡”是私人投资的,主人对贝壳有特殊爱好。也去过好几次,不过每次都是到门口为止。呵呵,门票太贵。
这是别壳博物馆的内景。这张照片是第一次去的时候拍的,后来不买票连这里都不让去。为了做出这张照片,拍了好多张,因为里面人很多,每张照片上都有不少游客,后期用ps才拼了这么张几乎没有游客的照片出来。看着很漂亮吧?
大连另外一个很有名的就是滨海路了。本来没有路,硬在海边做了这么条路出来,贴山傍海,沿途景色美不胜收。我们步行过一次,好像走了能有4个小时,实在坚持不下去,打车回府。不会形容,说滨海路是条珍珠项链把!路有多长,景色就有多少。其中最美的,应该算燕窝岭了。这是滨海路东起点冬海公园内的十八盘和怪坡。不多解释怪坡了,朋友们应该也能猜到是什么了。呵呵。
爱球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大连实德的,这是实德俱乐部的外景,里面也进去过,就是买卖纪念品,XX亲笔签名足球,XXT恤等。不感冒。
大连的广场是多得出名的。我报不出这么许多,这张照片是海之韵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不知道代表什么。有好多新人会在这里举行婚礼,颇为浪漫。
说到婚礼,又要看看这个广场,都已经忘了叫什么名字,来这里举办婚礼的新人,恐怕比去海之韵的能更多。照片的内容能看出来的吧?
大连广场多,城市雕塑更多,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很漂亮的那种。随便看几张。
在大连的5年,遗憾的就是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看看这么多的出租自行车就可以想到在大连自行车是多么匮乏了。这种生意,在杭州恐怕是做不起来的。而且还贵的要命!幸而大连公交发达,有句话说,在大连可以乘公交车去上公用厕所。虽然夸张,倒也不失事实。
这是会展中心的照片,后期合成的,有点变形,相机质量不行。没什么特别的,这是一馆,二馆更漂亮,不过我没拍下来。我对会展中心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认识的几个大连人,都对他情有独钟,不知道为什么。
在大连5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们排队上车的情景了。所拍就是市中心一个公交车站人们自觉排队上车。额外注明一下,边上没有任何人在维持这种排队的秩序。在中国,这样的景象好像也已经不多。不光光上车排队,商场买东西、银行取钱、柜员机提款、甚至,上厕所,随处可见井然有序的队伍。当然,不排队的人,不排队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还有一个,差点忘了,大连的女骑警和女交警。
大连女孩本来就长得高,气质又好,穿上骑警交警制服,那美得,简直绝了!一次学校运动会,竟然还请动了大连女骑警出动为我们捧场,恐怕是建校以来场面最为宏大的一次了。可惜那时还没买相机,后来就再也没机会。(服装会什么的她们当然会出动,不过我们就没经济能力进去参观了)还好,这次回来,用手机拍了张女交警的照片,虽然模糊,女交警那气质,也能略见一二了。
再说一句,如果你来大连,以上照片上的景色,您都可以免费游览。当然,如果愿意花钱,自然能看更好看的。
[+/-] |
儿时思考的一些可笑的问题 |
可能是最近闲的,突然想起儿时想过的一些问题,放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朋友也想过的。
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很经典的儿童问题。应该问过妈妈,忘了妈妈是怎么解释的了。有一次逮到个好机会看全了母鸡生蛋的过程(这和吃鸡肠一样,是被父母严厉禁止的,好像是什么迷信说法),终于知道,还告诉妈妈,我是妈妈拉大便时候拉出来的(好像恶心了点)。真不知道别人小时候都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应该每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的,很有意思的事情。父母就是不敢说孩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话又说回来,不知道小时候那次,我记忆中就只看到过一次母鸡生蛋,是不是真的发现了母鸡生蛋就是通过肛门的。因为一直到了大学,才真正知道母鸡真的是通过肛门来生蛋的。估计小时候看到从屁股那边出来,就认为和拉大便时一起的了。
两只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问题好像困扰了我很久很久,自己怎么也看不出来左右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别的一些问题,比如,不听妈妈话穿的鞋子有时候会难受,可是袜子就可以随便穿。最奇怪的,有些手套可以随便戴,有些就不能。呵呵,是个大问题!到了大学学手性对称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候的这个大困惑,不禁失笑。
为什么吃的东西拉出来都会变成又黄又臭的大便?
这个问题好像是有一次外婆在跟我说人的肠子的时候想到的,忘了外婆怎么跟我解释这个问题,反正当时是肯定没人让我满意。因为到了大学,学完生理,回想到小时候的这个问题,恍然大悟的感觉。估计不学医的朋友,很少有能想明白的。
一粒药片大小的激素能举起一艘轮船?
这句话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应该是小学时候,忘了是什么书,好像是《十万个为什么》。当时看了这句话,觉得特别神奇,也特别迷糊,为什么一粒药片能举起一艘轮船?怎么举?药片不会被压扁?现在学了生理、药理、生化,对激素的作用机制应该也算认识到分子水平,不过还是解释不了当时看到的这个问题。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还是书上写错了?还是自己学的着实太差?
为什么每个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名字?
很怪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懒得理我,或者是自己比较笨,故而会走路、会说话都特别晚。而且对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独创的名字,父母也懒得纠正,学着我叫。这么叫,一直到了很大的时候,自己都已经有记忆。于是就想,怎么我这么叫,有些人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有些人却知道?
不过也没去细想,再长大,也就都改了回来,顶多留作亲戚们的一个笑料。
再后来,学了马哲,好像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圆满的解释。
再后来,好奇,看《金刚经》,里面的"XX唯名XX耳","佛本无相,佛即万相",又让我开始纳闷。好像说的比马克思还有道理。后来还解了一点点的唯心主义,不过没敢去细看,怕"叛党",呵呵。总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能把人引入一种循环,怎么想都有道理,却又怎么想都没有道理的境界。说难听了,到底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
为什么每次水池放水的时候都会有漩涡?
可能这个问题有些朋友现在还会回答不上来。小时候爱玩水,不过发现每次给水池放水的时候都会有漩涡。而且,更奇怪的,不管水池中的水先被我怎么个方向旋转,到水快放完的时候,总是按照一个方向。有时候还会出现上面的水按照我转的方向,下面的水却出现自己的旋转方向。好生奇怪。这个问题好像一直到了高中才找到答案。不知道有哪几个朋友能说出道理来?
力的传导速度是多少?
这个奇怪的问题是高中学物理时候想到的,当时在想,如果有一根很长很长的棒,当用它推物体的时候,需要多长时间力才能从这端传导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好像回答不了。为了找答案,去借了相对论看,好像用广义相对论可以解释,不过数学功底实在不行,自学了几天也毫无成效,也就只能这样了。到了大学,高等数学算是学了点,不过也不咋地,没什么实际用处。要是有那位朋友能深入浅出帮我解释一下,感激不尽。
呵呵,一时间也就想起来这么几个儿时的问题,朋友们要是有有意思的,也一起写出来,且作一乐。
不过略有可惜的是,大学5年,竟然没有让我能在一时间想起来的有意思的问题。不应该是知识丰富到了如此程度。只是人变得越来越木呐,也越来越不爱思考。
[+/-] |
日语是最美丽的语言? |
可能和我同龄的绝大多数人,都学过《最后一课》,都被都德那优美感人的文字所感染,一致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究竟是不是,不敢断下论断。不过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为何称法语为最美丽语言的原因,未能找到。除了都德的那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不过意外发现,有人宣称日语和意大利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撇开民族偏见不谈,日语向来是被我个人认为最难听的语言之一。疯狂李阳的推波助澜肯定也起了不小作用。
不过人家说日语和意大利语优美,是有根据的,说是这两种语言的原音清音比例接近1:1,所以……故而优美。
我倒是有点不信,以前怎么听日语节目,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动画片,唯一感觉:画面优美,语言垃圾。